首页 >> 校务管理 >> 校园动态 >> 详细内容
 
校园动态 >> 正文
书页间的星辰大海——嘉兴市秀水中等专业学校第三届“阅动秀水”读书节系列活动三
日期:2025-05-24 09:47:02  发布人:jxxszz  浏览量:33

五月,夏意初绽,书香漫卷。

业有所精,必源于识有所长;识有所长,必始于读有所悟。或许你早已记不清某本书里的具体段落,记不起某个角色的曲折命运,甚至连书脊的颜色都在记忆中泛黄。但当你在十字路口坚定方向时,当你在潮起潮落间懂得生命厚重时,那些沉睡在记忆里的书,都将在你的生命里苏醒,如星辰般照亮每一个关键时刻。

 

在地坛的光影里遇见生命——读《我与地坛》有感

23旅游洪紫晴

lQDPD39-NX_o5wvNAmzNAzywV-0AlrS2TyQIDfNVvoh4AA_828_620.jpg

 

f11f3a292df5e0fec585e3962d5758a75fdf724a(1).jpg

 

史铁生在《我与地坛》中写道:“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,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。”当我读完这篇浸满哲思与血泪的散文,忽然懂得:地坛不是简单的风景,而是一个灵魂与命运对话的精神祭坛,每一寸砖瓦都刻着对生命的叩问。

 

史铁生的文字带着泥土的重量。二十一岁瘫痪的重击,让他一度“找不到工作,找不到去路,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”。他每天摇着轮椅进入地坛,在荒草野藤间寻找活下去的理由。我记得他描写落日时说:“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,一面又散落着一些安慰。”这看似矛盾的意象,恰是命运的隐喻——残酷与温柔并存,废墟与希望共生。当他看见一个长跑者屡次与冠军失之交臂,看见一对老夫妇相互搀扶着散步,忽然明白:“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”,而活着,就是要在苦难中寻找细微的光。

 

地坛的四季是史铁生的精神年轮:春天的古柏“镇静地站在那儿”,夏天的暴雨“激起满地浮尘”,秋天的落叶“寂静得让人伤感”,冬天的雪地上“有鸿爪春泥”。这哪里是在写风景,分明是在写生命的四季:青春的迷茫、中年的挣扎、岁月的沉淀、顿悟的释然。他教会我们: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追问“为什么苦难降临”,而在于学会“如何在苦难中生长”。就像地坛里的古槐,历经风雨依然枝繁叶茂,因为它把伤痛扎进土里,长成了支撑生命的根基。

 

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原乡,而每一个认真读过这本书的人,都会在心中种下一亩地坛——那里有痛苦的土壤,也有希望的种子,等待我们用勇气与热爱,浇灌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绿洲。

 

在烟火里看见中国——读《乡土中国》

24财会2程宇帆

lQDPM5w52gVI9wvNAhzNAtCwdJOB3P7I5foIDfNWoPUbAA_720_540.jpg

 

7bc51c67ly1hrj1t77vfrj20m80m843k.jpg

 

费孝通先生在《乡土中国》的开篇写道:“从基层上看去,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。”当我翻开这本薄薄的小册子,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中国社会肌理的窗,在字里行间看见那些浸润在泥土里的文化基因,听见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深沉回响。

 

书中最震撼我的,是“差序格局”与“团体格局”的对比。费先生以“石子投入水中的波纹”比喻中国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——以自己为中心,按亲疏远近层层扩散。这种“波纹式”的社会结构,孕育了孝悌忠信的伦理观,也带来了熟人社会的复杂人情。这种独特的社会网络,既维系了乡村的稳定,也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转型的阵痛。

 

读《乡土中国》,既是回望,也是反思。费先生用人类学的眼光解剖中国社会的“乡土性”,却在字里行间藏着对故土的温情。他写“乡土是中国文化的根”,也写“现代社会在乡土的根基上生长出新的枝叶”。作为在城市长大的一代,我曾困惑于老家重人情轻规则的现象,但读完这本书才明白:那些看似落后的习俗,实则是农耕文明沉淀下的生存智慧;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人情网,背后是中国人对“家”与“根”的永恒眷恋。

 

合上书,窗外的城市灯火璀璨,却忽然想起书中描绘的乡村夜晚:“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节奏中,人们不需要精确的时间,因为太阳就是最好的钟表。”乡土中国的底色,或许就藏在这快慢之间、新旧之间——它是我们的来处,也是理解中国社会的密码。

 

永不服输的灵魂——读《老人与海》有感

24商业孟辰星

压缩.jpg

 

0b7b02087bf40ad19332b6a0f81151d0a8ecce68(1).jpg

 

《老人与海》中那句“一个人可以被毁灭,但不能被打败”,如同一记重锤,叩击着每个读者的心灵。海明威用简洁的笔触,为我们勾勒出一位在惊涛骇浪中与命运搏斗的老人形象,让我在震撼中读懂了“硬汉精神”的真正内涵。

 

书中的圣地亚哥是位倒霉的老人,84天捕不到鱼,却依然拖着疲惫的身躯驶向深海。他钓到一条巨大的马林鱼,却在回程中遭遇鲨鱼群的围攻。尽管最终只带回一副鱼骨架,但他与马林鱼周旋时的坚韧、与鲨鱼搏斗时的果敢,早已超越了胜负的界限。当他说“跟它们斗,我要跟它们斗到死”时,苍老的身躯里迸发出的,是人类面对绝境时最耀眼的光芒。

 

海明威的文字像海浪一样充满力量。他用大量细节刻画老人的动作:“双手稳稳地拉住钓索”“肩膀被钓索勒得生疼”“看见鲨鱼牙齿咬在鱼肉上的纹路”……这些描写让我仿佛置身小船,目睹老人如何用鱼叉、船桨、舵把对抗穷凶极恶的鲨鱼。最动人的是老人的内心独白——他时而与马林鱼对话,时而回忆年轻时的拳击比赛,甚至在疲惫时自嘲“我可能已经疯了”。这些独白不是软弱,而是一个灵魂在孤独中与自己的对话,是强者在绝境中依然保持的清醒与尊严。

 

我们或许不会遭遇老人那样的惊涛骇浪,但成长路上总有“鲨鱼”般的挑战:一次不理想的考试、一场激烈的竞争、一次突如其来的挫折。当我们感到疲惫时,不妨想想圣地亚哥在海上的那三天三夜——他教会我们:真正的强大,是即使知道结局可能是失败,依然选择全力以赴;是即使被生活磨去棱角,依然保留心中那团燃烧的火。

 

读罢群书方知天地宽,一纸墨香尽染岁月长。无论是晨光熹微的清晨,还是暮色四合的傍晚,捧起一本书吧,让指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,成为对抗浮躁的铠甲;让文字里的星辰大海,拓宽生命的维度。你读过的书,终会铺成你脚下的路,带你去看更辽阔的风景,遇见更通透、更勇敢的自己。

 

微信公众号同步,点击链接了解更多详情《书页间的星辰大海——嘉兴市秀水中等专业学校第三届“阅动秀水”读书节系列活动三》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dk8Eq-hixo_csUyLw_Q9Bw

 

核发:jxxszz 点击数:33收藏本页